2025亞太區兒童及青少年鼓手大賽 -秋季賽
2025 亞太區兒童及青少年鼓手大賽 - 秋季賽:用鼓點敲響秋韻,以節奏演繹豐收
“2025 亞太區兒童及青少年鼓手大賽 - 秋季賽”宛如一場激昂的節奏盛宴,在秋高氣爽的時節,匯聚著亞太地區無數熱愛鼓藝的年輕鼓手。這不僅是一場賽事,更是一片承載著他們對節奏執著的舞台,一座連接不同音樂文化與節奏表達的聲音橋樑。在這裏,他們能夠借助靈動的鼓點組合、澎湃的節奏張力,盡情釋放對鼓藝表演的熱忱,大膽展現充滿個性的音樂敘事魅力。
評審團與評審標準:
大賽廣邀來自打擊樂教育領域、職業鼓手界及音樂製作機構的權威專家,組建了一支專業嚴謹的頂級評審團隊。他們將從以下關鍵維度,對每一位參賽者的表演進行細致評估:
節奏把控與穩定性:
重點審視選手對節奏的精准把握和穩定輸出能力,能否在不同速度與風格的樂曲中保持節奏的一致性。例如,在「秋日豐收」主題的節奏創作中,有的年輕鼓手可能以「麥穗搖晃的頻率」為靈感,設計出忽快忽慢卻內在統一的節奏型;或在演奏復雜的切分節奏時,通過踩镲與底鼓的巧妙配合,讓不規則的鼓點依然保持清晰的律動邏輯,以穩健的節奏基底傳遞扎實的技術功底。
技巧多樣性與鼓具運用:
考量選手對各類鼓具的掌控能力,包括軍鼓的單跳雙跳技法、通鼓的連續滾奏、踩镲的開合變化,以及鈸片等打擊樂器的搭配使用。比如,在演繹「秋風過林」的場景音樂時,能否通過邦戈鼓的輕柔擊打模擬落葉颯颯,用定音鼓的深沉共鳴表現遠山回響;或在演奏爵士風格曲目時,通過刷镲(Brushing)的細膩技巧營造溫暖氛圍,再突然轉換為重擊踩镲的強烈節奏,以此展示鼓具特性與音樂表達的完美融合。
情感表達與主題契合:
衡量選手對音樂主題的理解深度,以及能否通過鼓點節奏傳遞主題的情感與文化內涵。假設以「豐收慶典」為題,年輕鼓手們能否通過密集的軍鼓滾奏模擬歡慶的腳步聲、用底鼓的厚重節奏表現豐收的莊嚴感、以鈸片的亮麗音色點綴歡呼的瞬間,構建出充滿層次的音樂敘事,讓聽者透過節奏感受到秋日慶典的熱烈與喜悅,是評判情感表達的核心要點。
整體表現:
關注作品的節奏張力、音樂結構的完整性及個人風格的獨特性。一場優秀的鼓手表演,遠聽需具備強烈的節奏衝擊力或情感感染力,細聽能在鼓點的輕重對比(如模仿秋雨的淅瀝與驟然)、節奏的快慢轉換(如表現麥田從寧靜到收割的忙碌)、創意的細節設計(如在傳統節奏中加入自創的鼓點裝飾)中體現創作者的用心。此外,表演與樂曲風格的匹配度、鼓手與伴奏樂隊的協作默契,也會納入整體演繹的評分範疇。
參賽者分佈與比賽特色
本次大賽反響熱烈,吸引了來自亞太各地的年輕鼓藝愛好者熱情參與。選手年齡跨度從幼兒組(4-6 歲,可使用兒童簡易鼓組)到青少年組(13-18 歲),涵蓋爵士鼓、民族鼓、手鼓等多種鼓類表演形式,充分彰顯亞太地區在打擊樂教育普及與青少年節奏感知力培養方面的成果。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展現出獨特的鼓藝視角:幼兒組用簡單的鼓點敲出「秋天果實掉落的聲音」的童趣,青少年組則以融合爵士與傳統民族節奏的風格,探討「現代與傳統碰撞下的秋日旋律」,共同構建出多元的節奏秋景畫卷。
每一位參賽者的表演都宛如獨一無二的音樂詩篇。年輕鼓手們將對鼓藝的熱愛、扎實的技巧訓練與個性化的節奏理解融為一體 —— 無論是用中國大鼓與爵士鼓混搭演繹「古鎮秋收的慶典」,還是以電子鼓結合取樣技術呈現「秋夜星空的節奏閃爍」,都各具魅力,全方位展示著亞太青少年豐富的鼓藝語言與不受束縛的創新思維。
透過這些表演,能清晰看到選手們在曲目選擇、節奏改編、情感注入等環節的用心:每一次鼓槌的起落,凝聚著反復練習的耐心;每一段節奏的設計,蘊含著對秋日景象的獨特觀察。這些表演不僅是個人技藝的呈現,更是一場場震撼心靈的聽覺旅程,生動記錄著年輕鼓手們在音樂成長之路上的探索足跡。從幼兒組稚拙卻真誠的「拍打南瓜的節奏」到青少年組精湛的「融合印度塔布拉鼓節奏的秋日狂想」,每段表演都閃耀著對鼓藝的摯愛與對世界的獨特解讀。
總結:
本屆大賽如同一陣激昂的秋風,吸引著亞太地區的年輕鼓手們匯聚於此。在秋日的豐饒氛圍中,選手們懷揣對節奏的熱忱,將鼓組化作表達的樂器、把鼓槌變成旋律的魔法棒 —— 有的用密集的鼓點描繪「穀倉裏翻動麥粒的歡愉」,有的以緩急交替的節奏表現「秋雨從細密到磅礴的變化」,將秋天的莊嚴與歡慶、靜謐與熱烈通過鼓點與節奏淋漓盡致地展現。這不僅是一場技藝的較量,更是一次音樂初心的綻放,讓聽眾看到無數閃亮的鼓藝新星正在秋日的舞台上冉冉升起,即將照亮亞太地區打擊樂創作的燦爛星空。

組別 | 中文姓名 | 英文姓名 | 獎項 | 區域 |
|---|---|---|---|---|
少年組 | 张明杰 | SIMON CHONG MING KIET | 金獎 | 馬來西亞 |
幼兒組 | 李凱晴 | Li Hoi Ching | 特金獎 | 香港 |
少年組 | 许钧乐 | Kingsley Koh King Lee | 金獎 | 馬來西亞 |
兒童組 | 陳諾文 | Chan Lok Man Arlen | 金獎 | 香港 |
幼兒組 | 李柏燊 | Lee Pak San | 金獎 | 香港 |
青年組 | 林政瑋 | Lin cheng wei | 金獎 | 台灣 |
兒童組 | 麥柏豪 | Mak Pak Ho Max | 金獎 | 香港 |
小童組 | 麥珀僖 | Mak Pak Hei Myles | 特金獎 | 香港 |
兒童組 | 楊泳洪 | Yeung Wing Hung | 金獎 | 香港 |
青年組 | 陳芷穎 | Chan Zi Ying Sally | 金獎 | 香港 |
小童組 | 林庭陞 | Lin ting sheng | 特金獎 | 台灣 |
兒童組 | 王浩丞 | JAVIER ONG HAO CHERN | 金獎 | 馬來西亞 |
公開組 | 李炜泷 | Lee Wei Lon | 金獎 | 馬來西亞 |
兒童組 | 譚家淳 | Tam Ca Shun Cason | 特金獎 | 香港 |
少年組 | 譚栢淳 | Tam Pak Shun Parson | 特金獎 | 香港 |
青年組 | 關韻希 | Kwan Wan Hei | 金獎 | 香港 |
兒童組 | 殷浩文 | Colin Yin | 金獎 | 馬來西亞 |
兒童組 | 易泽凯 | Kyle Yi | 金獎 | 馬來西亞 |
兒童組 | 兰天磊 | Leland Lan | 金獎 | 香港 |
兒童組 | 温子瑜 | Joel Wen | 金獎 | 澳門 |
兒童組 | 洪俊熙 | Xander Hong | 金獎 | 馬來西亞 |
兒童組 | 季博文 | Byron Ji | 金獎 | 澳門 |
兒童組 | 关逸凡 | Ivan Guan | 金獎 | 香港 |
兒童組 | 莫嘉昊 | Joel Mo | 銀獎 | 香港 |
兒童組 | 孔哲宇 | Phoenix Kong | 銀獎 | 香港 |
兒童組 | 邵明杰 | Milo Shao | 銀獎 | 香港 |
兒童組 | 葛天宇 | Terry Ge | 銀獎 | 香港 |
兒童組 | 聂文昊 | Walter Nie | 銀獎 | 新加坡 |
兒童組 | 严子谦 | Quentin Yan | 銀獎 | 新加坡 |
兒童組 | 牛逸辰 | Edison Niu | 銀獎 | 新加坡 |
兒童組 | 向泽熙 | Zeke Xiang | 銀獎 | 新加坡 |
兒童組 | 柳俊豪 | Harry Liu | 銀獎 | 澳門 |
兒童組 | 骆嘉阳 | Jayden Luo | 銀獎 | 澳門 |
兒童組 | 岳天翊 | Titus Yue | 銀獎 | 澳門 |
兒童組 | 谷明哲 | Marshall Gu | 銀獎 | 馬來西亞 |
兒童組 | 涂文轩 | Wayne Tu | 銀獎 | 馬來西亞 |
兒童組 | 严皓宇 | Yim Hao Yu | 銀獎 | 馬來西亞 |
兒童組 | 华宇澄 | Wah Yu Cheng | 銀獎 | 馬來西亞 |
兒童組 | 魏逸辰 | Ngai Yit Chen | 銅獎 | 馬來西亞 |
兒童組 | 陶嘉俊 | To Jia Jun | 銅獎 | 馬來西亞 |
兒童組 | 姜启铭 | Keung Kai Ming | 銅獎 | 香港 |
兒童組 | 戚俊辉 | Chik Jun Hui | 銅獎 | 新加坡 |
兒童組 | 谢梓豪 | Tse Zi Hao | 銅獎 | 新加坡 |
兒童組 | 邹皓宇 | Chow Hao Yu | 銅獎 | 新加坡 |
兒童組 | 喻宇澄 | Yu Yu Cheng | 銅獎 | 新加坡 |
兒童組 | 柏梓轩 | Pak Zi Xuan | 銅獎 | 新加坡 |
兒童組 | 盧芷瀠 | Lo Tsz Ying | 銅獎 | 台灣 |
兒童組 |

